月蓝茶网
首页 > 茶的工艺 > 红碎茶制法

红碎茶制法

(1)传统制法红碎茶:指按最早制造红碎茶的方法,即萎凋后茶坯采用“平揉”、“平切”,后经发酵、干燥制成的。这种制法产生叶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茶四种产品,各套花色品种齐全。碎茶颗粒紧实呈短条状,色泽乌黑油润,内质汤色红浓,香味浓度好,叶底红匀。该类产品外形美观,但内质香味刺激性较小,因成本较高,质量上风格难于突出,目前我国仅很少地区生产。 (2)转子制法红碎茶:是指在揉切工序中使用转子机切碎的红碎茶。我国转子机制法系于70年代先后在广东英德、江苏芙蓉等地率先采用的,英德仿照洛托凡机制成首批转子切茶机,制出我国策一批转于型红碎茶,江苏芙蓉参照绞肉机原理制成的转子切茶机相继问世。制法上均系先平揉后切碎,后来卧式揉捻机出现,部分厂(场)联装成自动流水线。将萎叶进卧式揉捻机“打条”,再经转子机切碎,避免平面揉捻机不利联装的缺点。该法所制的红碎茶,亦生产叶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条四类产品。其中碎茶外形紧卷呈颗粒状,重实匀齐,色泽乌润或棕黑油润,内质汤色浓亮,香味浓较鲜,具有较强的刺激性,叶底匀齐红亮。该茶除具有外形美观和色泽乌润的优点外,内质浓强度较传统红碎茶好,而且成本较低。现我国大部分国营茶场茶厂都按此法生产。洛托凡制法属此类。 (3)C.T.C制法红碎茶:是指揉切工序采用C.T.C切茶机切碎制成的红碎茶。C.T.C切茶机(CrushingTearingCurling)系英国W.麦克尔彻(W.Mckercher)于1930年发明的一种切茶机,1959年引进两台,因缺少配套机械,未能制成正式C.T.C产品。1982年海南岛南海茶厂引进整套C.T.C制法的机械,正式开始我国C.T.C红碎茶的生产。7D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,我国开始制造C.T.C类机,但尚未能大面积地推广。C.T.C制法红碎茶无叶茶花色。碎茶结实呈粒状,色棕黑油润,内质香味浓强鲜爽,汤色红艳,叶底红艳匀齐,是国际卖价较高的一种红茶。 (4)L.T.P制法红碎茶:是指用劳瑞式(LaurieTeaProcesser)的锤击机切碎的红茶。L.T.P茶机的结构,主要由机芯、机座和传动三部分组成。机芯上装有转盘和9组刀片、31组锤片,每组刀、锤片均为4块,共160块,机芯主轴以2300转/分的高速旋转进行锤切作业。当萎凋叶进入机腔破碎区后,受40组刀锤片强烈的锤切而被击成粉末状,并在机腔内旋转形成胶结颗粒后喷出机腔。L.T.P茶无叶茶。碎茶颗粒紧实匀齐,色泽棕红,欠油润,中低档茶显枯滞。香味鲜爽欠浓强,叶底红艳细匀,漂水时,散成细小粉末。 1980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两套L.T.P机具,分别在湖南瓮江、广西百色进行试制,瓮江茶厂根据L.T.P茶内质浓强度上存在的缺点,采用L.T.P机下机后进C.T.C,再经撕、压、挤的作用,增加碎片中细胞破损程度。成品在内质香味的浓强度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,外形颗粒茶增多,色泽上略有改善。L.T.P加C.T.C制法的红碎条质量佳,“中和性”,较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售价提高20─30%,出口换汇成本降低10%以上,但由于国内总量不多,难于形成批量,同时又因色泽棕褐不清,不利拼和,因而目前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茶的工艺 松阳香茶生产技...
鲜叶采摘和处理 (1) 合理采摘 高档香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,中低档香茶采一芽2~3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。鲜叶原料要求芽叶成朵、大小均匀,不能...
茶的工艺 条形绿茶的加工技术
条形绿茶大多是烘青,约有一半是作为素坯窨制茶。采摘较细嫩的原料制作并直销市场的烘青茶俗称毛峰茶。烘青茶的加工工艺较简单,其技术要点: ⑴杀青:在连续式滚筒...
茶的工艺 有机茶生产技术(3)
4.病虫害防治 ①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,防止传播病虫害。 ②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带病虫的枝条剪下烧掉。 ③及时除草。 ④利用天敌(如蜘蛛等)和生物...
茶的工艺 有机茶生产技术(1)
有机茶是在没有任何污染的土地上,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的,在加工、包装、储运、销售过程中未受化学品污染,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认证的茶叶。有机...

强力推荐